Saturday, July 19, 2008

My Essay 我的隨筆: Encounter with Tokyo 3 我看東京之三


Picture:
圖片﹕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先生簽名留念‚ 態度認真, 雅致的簽字風格反映出日本民族講究工整﹑外柔內剛的風格。

中日書法源遠流長

源于中國的書法藝術,以其不同年代的風格和文脈留給後世豐富絢麗的文化遺產:晉韻悠遠,唐法謹嚴,宋意淋漓,元明尚志……。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——日本,精湛的書道與中國的書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緊密又複雜。

回顧兩國在書法藝術上的淵源,可追溯到上千餘年前的唐朝。記載顯示,早在貞觀四年之後的兩百多年期間,日本曾先後派遣了20批“遣唐使”來中國,總人數達到5千餘人。在這些使節中,對書法藝術傳播最大的要數“留學生”和“學問僧”,他們逗留的時間不僅長,而且不少在中國終老一生。

不少的史冊顯示,這些“留學生”和“學問僧”回到日本後,把在中國學到的書法養分,分別利用漢字書法中楷書的點畫,和草書中的偏旁,重新加以整理而創造出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,從而演變并孕育出日本文字的書法藝術,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「空海大師」。

此次在東京的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展出的「成長在東方˙融匯在西方」書畫展,展品中包括了十幾件的書法作品,這些作品是我運用楷書﹑隸屬﹑草書﹑行書等不同技法所作出的創作。
在與前來參觀的日本觀眾的交談中,我強烈感受到中國書法藝術對日本社會所產生的影響,尤其小部分的觀眾對書法藝術的鑒賞力相當高,令我驚嘆;而能在遙遠的異國遇到如此知音,也令我有不虛此行之感。

松永富男,年過六旬,是東京扇面和金石協會的創辦者,精通日本的書道和中國書法。在與他交談中知悉,他的金石學問早年從中國的瓦當入門,並對晚清最后一位書畫篆刻大家吳昌碩情有獨鐘。問其緣故,他說這位海派藝壇的一代宗師長于各體,多得法于北魏文字,凡磚瓦碑碣皆所涉及,與他鐘愛的古朴金石風格不謀而合。

在觀賞一件件作品時,他除了能清晰地指出與作品相應的遠古脈絡,還能看出作品的新時代張力和變革韻味,給予我相當客觀的評價和肯定。

年輕的齋藤泉女士,先後兩次來畫展觀摩,第二次還帶了一批當地中國書法的愛好者一同前來。她稱自己是“書藝迷”,盡管習字年份不久,但對中國書法浩大深邃深深吸引,不可收拾。除了耗費大量時光拜師研習,每年還赴中國游覽留有名胜墨翰的大江南北,不亦樂乎地選購文房四寶和各類名帖拓碑,滿足研習中國書法的欲望。

離開展場前,她再三叮嚀,希望能與我保持聯絡,將來再次赴日舉辦個展時,務必事先告知她。真切之情感人甚深。

除了觀眾的正面回應和肯定外,我也對大部分來訪觀眾能寫一手優雅的漢字印象深刻。
凡對日本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,日本的書道與佛教關係緊密,奈良盛行講經,與此相應的寫經,也被視為保佑國家大業而大力推行。為此,優雅華美、賞心悅目的寫經風格逐漸為日本的書道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
隨著時代的發展,在之後的年代裡,日本的書道風格發生了變化,更具裝飾魅力,端正而溫和,平安風氣十足。與此同時,從漢語中演變而成的假名,書寫收縮舒張,輕重緩急,典雅流麗,丰富了日本的書道和表現空間,也使日本民眾更能徹底而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與思想,便很快成為貴族中的時尚,促進了“國風”文化的昌盛與書法上“和祥”的形成。

從前來觀賞展覽的觀眾簽名上,幾乎大部分書寫風格都有一致性:雅致、規整、流暢。讓我不禁猜測假名書寫風尚壟斷了日本書法,影響著整個民族的書道演變。同時,比照中國觀眾,日本觀眾在簽名簿上所留下的一絲不苟的工整書跡,也反映了東洋單一民族講究精致和嚴以律己的特色;而中國觀眾龍飛鳳舞的簽字特色,則顯現出大漢民族奔放大度的豪邁氣質。

短短九日的東京書畫展覽,不僅提供了我一個介紹中華文化的舞台,也幫助了我更加了解日本社會和文化,相信如此的文化交流,除了能相互學習外,也可為彼此啟發出新的發展空間。
2008/1/1

No comments: